2025年7月,日本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,6月日本對北美汽車出口價格指數同比暴跌19.4%,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大單月跌幅。這一數字背后,是一場關乎日本汽車產業生死存亡的供應鏈大考。
一、價格暴跌:關稅重壓下的“斷臂求生”
美國對進口汽車征收25%關稅的政策,如同一記重錘砸向日本車企。為了維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,豐田、本田等巨頭不得不選擇“流血讓利”——通過大幅降低出口價格來消化關稅成本。數據顯示,5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下降24.7%,但出口量僅下降3.9%,單車價格的顯著下滑可見一斑。
這種策略正在侵蝕企業利潤。豐田預計2026財年利潤將下滑超20%,日產已暫停接收美國市場對兩款墨西哥產英菲尼迪SUV的訂單。更嚴峻的是,日本汽車產業關聯鋼鐵、流通、銷售等行業,涉及就業人口達558萬人,一旦出口持續萎縮,可能引發日本經濟的“空心化”風險。
二、供應鏈的“去美國化”困境
日本車企面臨的不僅是關稅,更是供應鏈重構的生死抉擇。長期以來,日本通過“豐田生產模式”構建了以精益管理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,其中北美市場占據核心地位。2024年,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約400億美元,占對美出口總額的28%。
如今,這一模式遭遇嚴峻挑戰。一方面,美國要求增加本土生產比例,否則將面臨更高關稅;另一方面,日本車企在墨西哥、加拿大等地的布局也受波及。例如,通過墨西哥出口美國的汽車需滿足USMCA的“地區內容要求”,否則無法享受免稅待遇。這意味著,日本車企必須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,甚至考慮將部分產能撤回日本或轉移至美國本土。
三、技術迭代的“生死時速”
雪上加霜的是,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電動化轉型,而日本車企在這一領域行動遲緩。當特斯拉、比亞迪在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領域高歌猛進時,日本車企仍過度依賴混合動力和傳統燃油車。美國市場即將迎來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后的“需求拐點”,日本車企的燃油車庫存可能成為“沉沒成本”。
供應鏈的調整已刻不容緩。本田宣布將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40億美元建設電動汽車工廠,日產計劃將部分生產從日本轉移至美國,但這類調整需要3-5年才能見效。在過渡期,日本車企可能面臨“燃油車賣不動、電動車跟不上”的斷層風險。
四、全球供應鏈的“多米諾骨牌”
日本汽車供應鏈的動蕩,正在引發全球連鎖反應。東南亞的零部件供應商因訂單減少而裁員,美國的經銷商因庫存積壓而降價促銷,甚至歐洲市場也開始擔憂日本車企可能轉移過剩產能。
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供應鏈規則的改寫。美國通過關稅手段,試圖迫使制造業回流,這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從“效率優先”轉向“安全優先”。日本車企的困境,成為全球化退潮下的一個縮影。
五、突圍之路:從“精益制造”到“韌性供應鏈”
面對生死考驗,日本車企正在探索突圍之路:
生產重構:加速在美國本土建廠,如豐田計劃在北卡羅來納州新建電池工廠,目標到2030年將美國本土化率提升至70%。
技術轉型:與松下、索尼等合作開發固態電池,試圖在電動化領域“彎道超車”。
市場多元化:加大對歐洲、東南亞和中國市場的出口,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。
供應鏈數字化:利用物聯網和AI技術,建立更靈活的供應鏈預警系統,以應對未來可能的貿易沖擊。
然而,這些措施需要時間和資本投入。在2025-2027年的關鍵窗口期,日本車企能否完成從“精益制造”到“韌性供應鏈”的轉型,將決定其未來十年的命運。
日本汽車出口價格的暴跌,不僅是貿易政策的直接后果,更是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冰山一角。當關稅壁壘取代比較優勢,當政治考量凌駕經濟效率,日本車企的困境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:在這個時代,供應鏈的韌性比效率更重要,地緣政治的權重高于成本計算。
這場沒有硝煙的“供應鏈戰爭”,才剛剛打響。